
又一场国际级盛会!南沙农业配资平台炒股,再度全球瞩目。
10月28日,2025年国际农业服务贸易大会将在南沙举行。这是继2022年北京成功举办首届大会之后,这一国际级盛会首次南下。
此次大会的举办,是对国家层面政策倡议的迅速响应与具体实践。9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,要着眼于为出海企业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提供有力支撑,进一步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。南沙正为企业对接全球市场、拓展国际合作提供了关键平台。
近年来,南沙农业频受国字号盛会的青睐:水产种业博览会、澜湄果业发展研讨会、全国农业对外合作高质量发展推进现场会……梳理这些关键词不难发现,“对外开放”是它们的共同标签。
2023年12月,广州(南沙)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(下称“南沙试验区”)获批,成为时隔6年后唯一获批的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。利用海港、空港、数港、金融港、人才港“五港联动”,南沙全力以赴筑牢“四梁八柱”,开启农业对外开放“狂飙”时代。
一年多来,南沙农业究竟做了什么?未来助力对外开放的潜力又有何在?
“软硬兼施”,打通农业出海“大动脉”
今年春节期间,佛跳墙、松子鱼等经典粤菜从南沙“漂洋过海”,摆上各国餐桌;鲍鱼捞饭、花旗参炖乌鸡汤、小酥肉等预制菜品,也登上了中国香港市民的餐桌……创新推出“一站式拼柜出口模式”,南沙目前已累计对接超100家5星出口工厂,成功推动预制菜出口美国、马来西亚、泰国等地区,超120款产品打入国际市场。

地处珠江出海口,作为广州千年商都始终开放的门户,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南沙对外开放的天然优势。
然而,仅有“天赋”远远不够。路通百业兴。构建高效畅通的开放通道,是实现农业高水平开放的前提。南沙“鲜味”快速直达全球的密码,正隐藏在这些看不见的通道之中。
广州港南沙港区,车流不息、巨轮穿梭。这里拥有超过170条外贸航线,连接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,为农业“买全球、卖全球”提供了底气。

如今,依托南沙港区正在构建的“内陆港+铁路班列+国际航线”立体物流体系,南沙农业对外开放的格局正不断拓宽。
如果说物流网络是农业开放的“加速器”,那么冷链体系则是品质的“稳压器”。
南沙港区内,被称为“大冰箱”的冷链中心已是全球肉类、水产和鲜果的重要集散枢纽之一。凭借多项通关便利化政策支持,南沙港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水果进境口岸,更是车厘子、榴莲等进口水果的最大入境港。每年夏季的榴莲、冬季的车厘子都在这里中转,发往全国。
除了硬件设施的持续升级,南沙农业对外开放的“软环境”也在不断优化。南沙试验区为农业出口打造制度创新高地和试验场。
国家三部委发布的《南沙意见》支持南沙放宽种业市场准入,全面提升种业行业准入效能;去年10月,海关总署出台20条支持广州南沙创新发展新一轮措施,明确指出支持南沙试验区建设,为南沙农业对话全球注入新动能。
眼下南沙已获批国家级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重点县,当前正加快构建功能完善、上下游贯通、集约高效的产地冷链物流设施网络。
当“硬通道”与“软环境”的天堑变通途,南沙思考的下一命题是:如何让通途成为一条价值攀升的快车道?
数智赋能,重塑农业国际竞争力
面对国际市场的风浪,以主动升级应对被动竞争,成为南沙农业的坚定选择。
“自动化投喂系统每天投喂的量是多少?”“一个池子可以养多少条鱼?”“深加工后的产品都出口到哪里?”
9月,来自基里巴斯、萨摩亚、所罗门群岛、汤加4个国家的19名农渔业政府官员、技术专家及公司代表走进南沙,学习南沙在水产全产业链的实践做法和创新模式。这本身,就是南沙农业对外开放的生动诠释。
以科技重塑生产模式,是南沙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路径。
在广州市诚一水产养殖有限公司,工人轻点手机,就能控制鱼塘增氧、自动投料,还能依托大数据作出“养鱼决策”。
智能化,正渗透至现代农业每个环节。
在广州规模最大的水产品加工基地——“蓝色渔港”,生产车间内,一条鱼从智能分拣、去鳍、开背,到去内脏、冷冻入库,全程高效精准、洁净有序。项目集精深加工、智能分拣、冷链物流等功能于一体,填补了南沙在水产精加工领域的空白。眼下,其冻鱼制品获批出口美国、欧盟、新加坡、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,迈向全球化布局。

回过头,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础源头,种业创新始终被摆在农业现代化的核心位置。每年九月、十月,南沙青蟹成为食客的“心头好”。然而,本土种苗繁育长期是产业发展的瓶颈。依托刘少军院士工作站、华农渔业研究院,南沙青蟹种苗实现技术突破,成功繁育出首批200万尾本土蟹苗,打破长期依赖外来苗种的局面。
面对消费趋势变化,南沙青蟹凭借一贯的高品质赢得市场青睐。2024年,南沙青蟹年产值约15亿元,凭借强劲实力入选广东首批十亿元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。如今,它已成功“出圈”。
可以看到,南沙构建的“种业研发—生态养殖—智能加工—全球贸易”现代渔业生态圈已初具雏形。
此外,示范推广循环水养殖创新平台、雾化大棚设施蔬菜、数字化养猪……这些颠覆传统的农业模式,正成为南沙农业对外开放的新优势。

要素集聚,打造开放合作新高地
拥有了畅达的通道与过硬的产品,南沙农业开放的棋局,开始落子于更宏大的布局——构建一个要素齐备、动能澎湃的“热带雨林”生态。
南沙正打造农业对外开放的“超级试验场”,通过集聚人才、赋能企业、搭建交流平台,全力构筑农业对外开放新高地。
构建国际化人才“强磁场”——
南沙深知,人才是第一资源。去年11月,香港城市大学、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与南沙区农业农村局签署合作协议,共同搭建香港青年实习创业基地。今年5月至6月,香港城市大学学生分四批走进南沙扬翔公司,在生产一线开展校外实习。这是南沙打破农业跨境人才流动壁垒的关键一步。
为进一步打通障碍,南沙积极探索与港澳规则衔接,编制《引进香港特别行政区兽医兽药的工作方案》,推动香港注册兽医在南沙特定区域备案执业。
打造企业“出海补给站”——
企业闯世界,难免水土不服。南沙要做的,就是打造贴心的“出海补给站”。
依托中国企业“走出去”综合服务基地,提供企业“走出去”一站式服务。企业只需认准“南沙快线”,即可“一口咨询”出海难题。这里还集成了税务“锦囊”,联手66家专业机构,形成了104项服务的“超级菜单”,更与146家境外机构合作,将服务网络铺向全球62个国家与地区。新宝堂、中云能智慧农业、森大集团等约20家农业企业已成为受益者,在该基地助力下,成功敲开了从越南、新加坡到沙特、伊朗,乃至日本、英国等多元化市场的大门。

扩大国际交往“朋友圈”——
如果说人才和企业是“走出去”的“演员”与“先锋”,那么高能级的国际交流平台就是南沙精心搭建的“世界舞台”。
两年来,这个舞台好戏连台,成为南沙农业实力与形象的最佳秀场:参展中国国际食品及配料博览会、国际预制菜产业博览会;成功举办“澜湄果业发展研讨会”,发布《澜湄农业合作发展报告》;连续举办5届的水产种业博览会和28届的广州蔬菜新品种展示会,更成为南沙两块闪亮的“金字招牌”。

这些持续性的品牌活动,共同构成了南沙农业对外展示的“重要窗口”,让世界持续看见南沙、关注南沙、投资南沙。
从“出海口”到“世界窗”,南沙的农业开放之路,是一条从“通道优势”迈向“体系优势”的升维之路。
当国际盛会接连落子,当全球资源持续汇流,南沙正为中国农业高水平开放,书写一个生动的“湾区样本”。
“十五五”征程启幕,《南沙方案》步入新篇,南沙提出打造“中国式现代化样板区”的宏伟蓝图。南沙将深入实施海港、空港、数港、金融港、人才港“五港联动”发展策略,着力打造“五大高地”,实现从立足湾区到跨越湾区、引领湾区,从面向世界到走向世界、融入世界,更好服务支撑大湾区“一点两地”建设。

作为区域发展的基石,南沙的农业大区底蕴正转化为其对外开放的独特优势。深化农业国际合作,将成为南沙服务大湾区、链接全球市场的强劲引擎。
撰文:余妍玲
通讯员:陈婷 姚悦配资平台炒股
365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